学生工作

学术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术风采 > 正文

研途领航|国奖先锋 45 罗甜甜: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作者: 来源: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06本文已被浏览


个人简介

罗甜甜,女,共青团员,人文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易永谊副教授,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4篇,主持参与校级以上项目2项。

 

获奖情况

1.2020-2021学年,综合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2.2021-2022学年,综合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3.2022年,温州大学第二届“瑞杰文学奖”三等奖;

4.2021年,“新湖杯”温州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科研成果

1.期刊:《重构华侨离散史:小说<七洲洋外>中南洋梦的多重书写》载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期刊:《被捍卫的习惯:哈代<神魂颠倒的传教士>的共同体意识》载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期刊:《生存还是毁灭——电影<盲井>中的辩证法和文化反思》载于《上海文化》;

4.期刊:《克莱尔·吉根短篇小说的多重互文书写——以<南极><走在蓝色的田野上>为例》载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期刊:《南洋“阿Q”的再发现——以尤晨<阿O正传>(1948)为中心 》载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6.期刊:《沈兹九南洋流散书写中的反殖与妇女解放》载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7.校级项目:参与温州大学2020年温州大学创新基金项目《近代南洋华侨报刊中的文学流散与自我书写》,已结题。

8.市级项目:参与温州市2021年温州华侨口述史采写与编篆,已结题。

 

研途感悟

我的研究生生涯已接近尾声,正好借此盘点过去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不揣鄙陋,抛砖引玉地分享点滴。

不要害怕写论文。记得研一时,我也曾非常抗拒写论文,因为这个过程总是让我产生挫败感,甚至让我很痛苦。虽然,我明白这些挫败和痛苦都是可以通过不断地看书、写作克服的,但是在当时我还是经过了一段很迷惘的时光。当我放平心态,不再给自己施压后,我也愿意去接受,并且耐心修改一篇“乱七八糟”的论文初稿时,渐渐地,我不那么害怕写论文了。论文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积蓄能量的过程,时间久了,看的书多了,论文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计划。

要尽早确定选题。入学后不久,我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南洋华文报刊文学”,这让我能更早也更针对性地阅读相关书目。过去的两年里,我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一个人在育英图书馆二楼的特藏馆,在那里翻报纸、做目录、写论文,当然也有看电视、听音乐、睡懒觉。翻报纸,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很枯燥,也很容易厌倦的工作。我想也正因为如此,让旧史料“重见天日”才更有必要,“论从史出”永远是最稳妥的研究方法。两年翻报纸的时光不仅让我“浅尝”到坐冷板凳的滋味,也让我更加敬佩愿意发掘、研究史料的老师或学者。

别忘了好好生活。学习与科研虽然是研究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如何过好每一天才是人生永远的必修课。读研三年,一个人形单影只地往来在图书馆与住处之间,常态化的孤独状态,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光。所以,在享受独处带来的宁静与平和时,我们千万不要封闭自己,偶尔也应该约几个朋友外出散步、购物、聊闲天,释放压力。我觉得,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我愉悦的生活能力远远比学术写作重要的多。

过去两年间,我收获颇多,也感到未来学海无涯,尤其体会到一名优秀研究生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一是做一个品德纯正的人,待人真诚,有爱心和正义感;二是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才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艰难。最后,感谢人文学院良好的学习氛围,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尤其感恩导师易永谊副教授对我的督促与教导,以上所有人的关心与爱护,让我在这三年成长为一个合格且自信的研究生。

 

研途寄语

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