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01
刘杰,男,共青团员,数理学院物理学20级硕士,师从朱海永教授,研究生期间发表SCI论文2篇,获得学科类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6次。
获奖情况02
1.2020-2021学年,综合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2.2021-2022学年,综合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3.2022年6月,全国青年创新翻译大赛二等奖;
4.2022年7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三等奖;
5.2022年8月,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复赛三等奖;
6.2022年9月,“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赛三等奖;
7.2022年10月,CUDC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华东大区赛三等奖;
8.2022年10月,第三届“中译国青杯”国际组织文件翻译大赛三等奖 。
科研成果03
1.SCI二区:《Recent Progress in Nonlinear Frequency Conversion of Optical》载于《Frontiers in Physics》;
2.SCI二区:《Self-Frequency-Mixing Raman Laser Based on RbTiOPO4》载于《annalen der physik》。
研途感悟04
首先,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我真的感到十分荣幸。这离不开我的导师朱海永教授的辛勤指导,也离不开数理学院老师的帮助,还要感谢课题组同学给我提供的鼓励。我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人,我的生活主要就是科研、竞赛和考试三个方面。在科研上,我还是挺上心的,整个研一都在读文献、调研。当然,也有去到实验室观摩师兄师姐做实验。其实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有前期的输入,刚进入课题组那会儿,我迫不及待想要下到实验室做实验,结果并不如人意。很多好的想法其实是从文献当中得来的,所以即便是偏实验方向的课题,下实验室做实验都不是最紧要的事情。最要紧是需要花费50%的精力去阅读别人的文章、了解别人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并把这种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当你把别人的研究结果研究的很透彻的时候,再去思考自己的实验计划就下笔如有神了。当你有足够的输入的时候,你会发现输出是一件相当自然的事情。研二的时候,在导师的帮助下我接连发表了两篇SCI论文,我的第一篇英文综述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最后精简到八千多字,还觉得有些舍不得,而这一切显然得益于研一大量的文献阅读。研三的时候,我开始根据开题报告的内容自己设计实验、做实验,然后去整理一些数据。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仪器设备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的帮助也成功得到了解决,实验得以顺利开展。科研是一件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需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张弛有度,而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当然每个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不用因为别人节奏快一点而感到焦虑,要找准自己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慢慢地就会在科研这条路上渐入佳境啦!再次感谢给予我支持的老师,家人与朋友,国家奖学金不会是我的终点,它肯定了当下的我,我会怀着感恩的心在未来的道路上接续努力、再创辉煌!
研途寄语05
科研很苦,科研很累,但是当实验结果很令人满意,科研出成果的时候,科研也会让人感到满足。科研很枯燥,需要你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每天在实验和文献中苦苦寻觅,但是,一旦你习惯这种生活模式,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想要被任何科研之外的事情打扰,这说明你已经渐入佳境。其实,科研是一个获得性品味(acquired taste),就像是一口老酒,第一口辛辣刺鼻,心理和生理上都极度抗拒;再小嘬几口,则顿觉喉有余甘,还有几分酱香,甚是上头。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将论文发表在中国的大地上!用科研奋斗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