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陈俪语,中共预备党员,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硕,师从孙武安教授,在校期间发表/录用论文3篇,主持科研项目2项,两次获得校学业一等奖学金,曾任院研会学术部部长。
获奖情况
1.2020-2022年,综合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次;
2.2022年3月,温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3.2022年5月,温州大学研究生人文社科类“十佳”学术论文;
4.2022年5月,浙江省“青春季”主题电影评论比赛非专业组特等奖。
科研成果
1.中文期刊:《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建构逻辑——基于<资本论>的解读》载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第3辑,1/1;
2.中文期刊:《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载于《黑龙江社会科学》第4期,1/2;
3.中文期刊:《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社会革命的主题》拟载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2;
4.中文期刊:《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载于第二届全国创新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1/1;
5.中文期刊:《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载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1;
6.省级项目:《从哲学革命到社会革命:马克思早期革命思想演进研究》,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22R429C055,1/5;
7.校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研究”》,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316202102013,1/5。
研途感悟
“求学问是,敢为人先”,温大校训所言即希望温大学人以探究学问为毕生事业,告诫学子求学要严格按照事物规律办事,但也应敢想敢为,冲破旧框。充满唯物辩证法意味的校训,其言之善,入校至今,谨记于心。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包容性,我跨考读了这一专业,又因为兴趣,我在众多方向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到中国的先进思想,是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选择的信仰。所以,我想要回到经典文本的原初语境,站在思想现场探寻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的问题域和历史感,在马克思主义仍然指明的时代,用理论目光解读现实社会。
入学以来,我常受学院各位老师感染熏陶,老师们给予启思,好似醍醒灌顶,甘露入心,关注学界理论前沿问题的论文和讲座,打开了我的学术视野。但是,将纷乱的遐思落笔写为可读的论文,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开始导师就为我指明毕业论文方向,让我在其课题下写作,这使我体会到了一篇论文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感受到了学术写作要求的问题意识、论证严密、用词严谨。除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外,抱着尝试的心态,我申请了两项课题,有了要研究的精确对象,深感艰难险阻。一个又一个陌生而新奇的术语跳出,概念演绎,由内涵到外延,理论嬗变,从产生至现今;宏大叙事之下,是思潮迭起,学派层出,论战不绝。情形恰如芝诺所说:“你知道的东西越多,不知道的东西也会越多。”
文以载道,虽然还不敢说踏进了学术的大门,但愿涉此境。哲学革命、社会革命、正义价值基本是我阅读文献的主题词,革命的英文单词“revolution”源自拉丁文,指有规律的天体循环运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天文学术语;西方社会中,正义最早也是作为一个体现宇宙秩序的词汇出现的。古希腊人认为,万事万物不按宇宙法则行事便会受到惩罚,并被恢复到原来的秩序。都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向外求索,有自然科学工作者去寻找宇宙的奥秘探索太空的未知,对内求索,我们的头脑和内心何尝没有宇宙的广袤和深邃。世界趋于增熵,人文社会科学者的“实验”,诉诸一种洞察力。学者刘瑜认为,它首先是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能力,把句号变成问号的能力,把“此时此刻”和无数“他时他刻”联系起来的能力。我深以为然。在求知路上,我也常感迷茫,但在这长长的一生中,就把自己交付于时间和热爱吧!正如此句:“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研途寄语
批判是哲学得以自洽的方式:澄清前提、划定界限、独立思考、普遍怀疑。生活自洽同理。